雲林縣長蘇治芬表示,自我擔任縣長後,即全力打造「農業首都」,心繫農民的生活,如何運用一切資源翻轉雲林的困境,是我與縣府團隊努力運籌的重點,本著對雲林這片土地的良知和對縣民的承諾,我堅持為縣民謀取最大福祉,經過不斷的努力,機會終於來了!「未來三年,府會將有機會共同為雲林創造三個百億」。
第一個百億,就是推動兩千六百公頃減碳造林計畫,其中林務局廿年每公頃將補助兩百四十萬元造林獎勵金、台塑集團對等補助一百卅萬元。換算兩千六百公頃減碳造林計畫的總效益,林務局支付六十六億元、台塑集團卅三億元,廿年內就有百億元進入雲林農民口袋。
推動兩千六百公頃造林減碳計畫外,我也提出呼籲希望中央儘速完成「碳交易」法制化。六輕大量製造二氧化碳,嚴重污染雲林環境,成就今日的石化王國,若在國外,製造污染的企業必須支付碳費,購買新鮮的空氣,抵銷企業營運所產生的二氧化碳,作為修補環境的補償,但國內迄今未有碳交易制度,中央應早日完成立法,讓企業負擔應有的社會責任。
翻轉困境 為縣民謀福祉
第二個百億元,是善用台塑集團分四年提撥卅億元的「農業安定基金」,專款專用於農、林、漁、牧業發展。這筆資金將用於徹底改變雲林農業的體質,推展永續農業和使用滋養土地的方法耕作。
以今年設施補助為例,原本辦理五千萬元設施農業補助,縣府相對補助一半設施建造費用,結果,鼓舞農民努力越過設施生產的資本門檻,申請總額超過三點七億元。以縣府補助三點七億元和農民相對投入三點七億元計算,整個設施農業投注金額高達七點四億元,帶動周邊相關產業, 連同高經濟收入的設施農業,滾動出第二個百億元。
另外,雲林縣在以農業首都為主的施政方向下,全縣農業已朝新型態發展,強化安全農業、發展小地主大佃農、深化雲林品牌、架構產銷平台、增加農民收益均是縣府努力的方向,協助農民建構高價值、高收益的時尚農業,更是縣府努力的目標。
鑑於雲林縣沿海土地均位於嚴重地層下陷區, 縣府也提出節水農業政策,希望經由補助農民利用捲揚式溫室、滴灌系統等節水設備作產業調整,並推動旱作、輪作休耕、養殖調整等政策,減緩地層下陷問題。
第三個百億元,正是2013農業博覽會的舉辦。展期定在2013年十月至2014年三月之間的農業博覽會,縣府將履行民間企業的指定捐款,另外, 縣府尚編有一億元投注在廿鄉鎮的亮點社區,傾全力開發,在邁向未來希望的道路上,做為楷模的社區。
文化建設 帶動觀光經濟
藉由十億元文化公共建設的投入,不僅完備雲林縣的觀光產業,也讓雲林擺脫文化沙漠,從而建構在地文化產業生機;同時,蘊含社區和諧關係的全面重建,伴隨2015年台灣高鐵虎尾設站,帶動地方經濟整體發展,使第三個百億構想得以實現。